多姿多彩的貴州,是一塊有著悠遠歷史跟神秘色彩的文化沃土。不僅保存了完好的自然生態、濃郁的民族風情、深厚的文化積淀,還在千百年的發展進程中,與山相安生、與水共流長,共同創造了獨特且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。其清晰的民族文化烙印與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,構筑起多彩貴州天然的山地文明“博物館”,如今,隨著多彩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,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散發出巨大的魅力。
1986年,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,貴州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大歌一經亮相,技驚四座,被認為是“清泉般閃光的音樂,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”。
侗族大歌被稱作“天籟之音”。多聲部、無指揮、無伴奏、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,是侗族文化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,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
74歲的女歌師潘薩銀花正是這一天籟之音的傳承者,她自己在家開辦歌堂義務傳歌教歌,一辦就是幾十年,教出了1200余名學歌的弟子。
2009年,潘薩銀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級民族文化傳承人殊榮。潘薩銀花說,“我喜歡侗歌,只要活一天,我就傳一天歌、唱一天歌?!?/P>
讓欣慰的是,如今侗族大歌已經走出貴州,并且登上國際舞臺,受到了眾多國內外觀眾的喜愛。2010年6月25日,來自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黎平侗鄉的19名青年男女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上演唱侗族大歌。
侗族大歌名聲在外,提高了貴州從江的知名度,也提高了傳承侗族大歌的積極性,當地舉辦活動賽事成為貴州省傳承侗族大歌的主要方式之一。在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侗族大歌節上,參與百村歌唱大賽的侗族村寨從去年的120多個擴大到今年的140多個,參加歌隊從去年的198支增加到238支,參與人數達5200余人。從這兩年的比賽情況看,新歌曲越來越多,歌曲難度在增加,好的隊伍也比往年多,唱歌氛圍越來越濃。
目前,貴州已出臺侗族大歌保護傳承發展五年行動計劃,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,并嘗試通過打造大型侗族大歌音樂劇《噶老》、“非遺”題材歌舞劇《守望》等藝術精品,活態推廣侗族大歌。貴州黔東南州正是通過傳承侗族大歌,來帶動和提升集文化和生態于一體的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。
責任編輯:科邦